2025年食用菌栽培技术与可持续农业国际培训班在“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古田圆满落幕
——“小菌菇”搭起南南合作“大舞台”

11月6日,为期5天的“2025年食用菌栽培技术与可持续农业国际培训班”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顺利结业。来自马来西亚、肯尼亚、老挝、埃塞俄比亚等10多个发展中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8名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代表完成全部课程,并获得结业证书。这标志着中国食用菌产业再次以“南南合作”方式,为全球可持续农业与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一、开班:一场跨越山海的“菌菇之约”
11月2日上午,培训班在古田县中国食用菌产业展示馆正式拉开帷幕。主办方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表示,项目旨在“把古田经验带出去、把国际伙伴请进来”,通过技术转移与产业对话,帮助发展中国家以食用菌为切入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古田县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商品化生产基地,拥有最完整的工厂化链条。我们希望学员在这里看到‘从菌棒到菌业’的全景图,并把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带回去。”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总干事吴忠在开班致辞中说。
二、课程:从“课堂”到“车间”的全链条教学
本次培训采用“导师授课+实地考察+创新工作坊”三位一体模式,设置六大模块:
- 县域工厂化栽培模式
- 食用菌营养健康价值与市场定位
- 菌棒机械化加工与数字溯源
- 产后贮藏、冷链与深加工技术
- 产业政策与绿色金融工具
- 性别平等与女性在菌业链条中的赋能
国际组织专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及古田本地企业技术骨干组成讲师团,通过案例教学、互动问答、VR工厂漫游等方式,让学员“沉浸式”体验中国菌业升级路径。
三、考察:一只菌棒的“数字之旅”
培训期间,学员先后走进——
- 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全球最大食用菌现货交易中心,日交易量1200吨,了解“拍卖+电商”价格形成机制;
- 福建天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菌棒生产线,每棒生产仅需3.6秒,成品率99.2%;
- 福建省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从重金属快检到DNA条形码防伪,见证“古田菌”品牌守护体系;
- 翠屏湖林下经济示范区:学习“林-菌-蜂”循环模式,体验碳汇交易与生态溢价。
“在肯尼亚,我们主要靠手工装袋,污染率超过20%。这里的无菌隧道冷却和激光打孔技术让我大开眼界,我准备引进一条小型试生产线。”肯尼亚学员、食用菌初创企业创始人Carol Mwangi说到
四、互动:南南对话催生合作清单
创新工作坊环节,学员分组完成《国别菌业行动计划》路演。马来西亚团队提出“橡胶木屑-秀珍菇”方案,预估可替换30%进口棉籽壳;埃塞俄比亚团队设计“咖啡果皮-平菇”模式,兼顾咖啡产业废弃物治理与蛋白来源补充;老挝团队则希望依托中国援助共建“菌种联合保藏中心”,解决高温高湿环境菌种退化难题。
现场达成意向合作8项,涉及菌棒设备采购、菌种联合研发、人员互访培训等,总金额约360万美元。
五、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全球菌业共同体”的新起点
11月6日下午,结业仪式在古田县“菌菇小镇”会客厅举行。学员获颁双语结业证书,并加入“南南合作食用菌技术网络”线上平台,可终身享受远程诊断、市场信息推送及专家咨询服务。
“我把古田的菌棒配方、数字追溯码和女性健康手册都带回了马来西亚。明年一季度,我们的自动化试点车间就会投产,希望未来能把‘中国菌’变成‘世界菌’。”马来西亚学员Sheng Zhang Sim在结业发言中动情地说。
六、展望:古田经验“出海”,续写南南合作新篇章
据主办方介绍,2026年起项目将升级为“食用菌技术南南合作卓越中心”,在古田设立常设秘书处,每年滚动举办专题培训班,并在非洲、东南亚共建3个海外示范培训基地,推动中国标准、中国设备、中国菌种“组团出海”,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贡献更大“菌菇力量”。

厦门精艺达为本次会议提供同传服务




